氢能行业项目交流,欢迎联系riseen
关于氢能,从大的行业逻辑上看,再提3060双碳,似乎意义不大,欧美的双碳俨然成了双标,翻手为云覆手为雨,就跟瑞士中不中立一个感觉。
【资料图】
在各地上马的“风光氢一体化”工程中,不乏有大央企的身影,比如中石油、中石化、中能建、大唐、华能、华电等等……
为什么中石油中石化在氢能上这么积极,到处上马“绿电绿氢绿氨”项目?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化工属性,对于氢有工业上的需求,更在于他们的骨子里的基因——油气运输和售卖的基因,天然和氢气的属性匹配。总不至于让两桶油和国家电网竞争充电桩吧?谁都知道得用自己擅长点攻击别人短板,兵家之道。
还有一个因素值得大家关注,那就是“氢能出海”。
比如沙特要大规模建绿氢项目,投入50亿美元建设绿氢项目,我当时第一反应也是懵逼的,这不是自己革自己命么……后来想想也能理解,钱多了烧的,危机感比较强烈。再比如埃及,2022 年承诺投资400 亿美元用于绿氢,中国能建预计于 2024 年开始在埃及建设氢能项目……
在这个方面,中国有得天独厚优势,海外工程类项目,谁还能pk得了中国的基建狂魔啊。
再说一下绿氢经济性的问题。
灰氢和蓝氢,不管是煤制氢、天然气制氢,还是工业副产氢,已经非常成熟的行业,成本下降空间已经有限。但绿氢不一样。
一般来说,即便不考虑双碳政策驱动力下的赔本赚吆喝,当电价低于0.25元/kWh时,电解水制氢的经济性,就已经可以媲美灰氢和蓝氢了。
至于电价能不能下降到这么低,我觉得没有太大质疑的必要,毕竟发改委在《中国 2050 年光伏发展展望》中,就预测2035年和2050年光伏发电成本达到 0.2元/kWh和0.13元/kWh。前面也提到过,西北地区还在呼啦啦地上马风电光伏,当并网消纳都成为问题的时候,那就不是成本决定电价的了,负电价现象也会存在。
而且电解槽目前这点儿量,价格肯定要贵,随着未来逐步放量,硬件成本会大幅下降。
以上氢能的增长逻辑,主要还是聚焦在制氢侧,特别是绿电制绿氢。而绿电制绿氢的最核心环节,一个是绿电,一个就是电解设备——电解槽。
从行业获得信息看,有的说国内有数十家电解槽厂商,有的说有上百家,甚至有行业老板一拍大腿说,岂止,怎么也得两三百家,你去各大氢能展转一圈,满眼的都是电解槽厂商!
综合这些信息看,目前电解槽行业已经有了卷的迹象。
赛道上冒出这么多企业,也侧面说明行业正在发展,这个迹象也是有数据支撑的,今年一季度,电解槽的出货量,已经超过了去年一整年。
电解水制氢和氢燃料电池,属于逆反应,水的分解与合成。
二者的系统构成也差不多,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核心为电堆,而电解水制氢系统的核心为电解槽。只不过电堆的最小单元叫Cell,而电解槽的最小单元叫小室。电解水制氢系统由电解槽及辅助系统组成,其中电解槽是电解反应发生的主要场所,辅助系统则包括电力转换、水循环、气体 分离、气体提纯等模块。
主流电解水制氢技术包括碱性水电解(ALK)、质子交换膜电解(PEM)、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(SOEC)、固体聚合物阴离子交换膜电解(AEM)四种。
目前国内碱性电解水技术最为成熟, 已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,中船718所等老牌企业深耕行业多年,开枝散叶,已完全实现商业化,PEM电解水技术,受限于成本等因素制约,处于商业化初期,SOEC、AEM技术还处于研发和示范阶段, 在国内尚未进行商业化应用。
投资机构关注的标的,主要还是聚焦在ALK电解槽和PEM电解槽,一个靠量取胜,一个前景看好。
当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,碱式电解槽已经没有技术门槛,随便挖俩人,只要能拉到资源,基本都能做。
不过真要对比,还是存在尴尬:
PEM电解槽说我响应速度快,ALK电解槽说我价格便宜;
PEM电解槽说我电流密度大,ALK电解槽说我价格便宜;
PEM电解槽说我氢气纯度高,ALK电解槽说我价格便宜……
所以从国内上项目情况来看的,主要还是碱式电解槽为主流,可以看得出来,整个行业对于性价比还是更敏感。2022 年国内 95%以上的电解槽为碱性路线,全球范围内碱性电解槽占比约70%。
在技术路径选择上,国内国外还是有一定差异的,至于为什么海外PEM电解槽市场渗透率较大,主要原因还在于海外PEM技术较为成熟,而且碱性电解槽价格也不低,价格优势不明显。不像国内,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,碱式电解槽已经开始卷起来,国内ALK电解槽价格只有海外的三分之一。
目前国内PEM电解槽由于核心材料依赖进口,因此设备成本为碱性3-4 倍,未来PEM电解槽会不会复制ALK电解槽的成长路径?这个也许是大概率事件。
目前制约PEM电解槽成本的,主要还是核心材料(膜、双极板等),大部分为海外进口,随着上游原材料国产替代,PEM电解槽应该也会迎来较高的降本幅度。
但现实毕竟是残酷的,这个赛道已经挤满选手,不可避免地迎来了卷的时刻。
氢能还没火,制氢已经开卷……
——创道硬科技研究院——
创道(北京)咨询顾问有限公司,专注于服务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成长型企业,聚焦“硬科技”领域,涵盖半导体、信创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智能制造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。打造“创道硬科技研究院”、“创道硬科技生态圈”、“创道硬科技融服务”三大业务板块,科技研究、产业协同、投融资服务一体化平台,涵盖业务包括风险投资、科技深度研究、投融资咨询等。
感谢阅读到最后
少侠留步
点个在看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