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(华西版)-简讯
2023-06-09 14:38:32 来源:医世界

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(华西版)

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,约80%~95%的结直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,通常经历:正常粘膜增生—腺瘤形成—腺瘤癌变的过程。

临床实践中,切除肠息肉是预防癌变最常见的方式。结直肠息肉的手术方法有很多种,主要分为三大类,即结肠镜下切除、经肛门手术切除和开腹手术切除。

结肠镜下切除术又可以分为:凝除术、钳除术、圈除术、内镜黏膜切除术(EMR)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(ESD)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绝大多数结直肠息肉不需要进行开腹手术,在结肠镜下就可以切除。

小的息肉可以PSD热活检钳凝除(图1)

较大的息肉则可以用PSD热活检钳钳除(图2)

带蒂的息肉可以用圈套器圈除(图3)

而大息肉和扁平的息肉则需要行EMR或ESD。

图1  结肠息肉凝除术:通过结肠镜插入一个带电的PSD热活检钳,通电后,利用电能产生的热量将息肉烫死。

图2  结肠息肉钳除术:通过结肠镜插入一个带电的PSD热活检钳,将钳子的两个嘴张开后,夹住息肉,通电后,利用电能产生的热量将息肉切下来。切下来的标本取出后送病理检查。

图3  结肠息肉圈除术:通过结肠镜插入一个带电的PSD圈套器,将圈套套在息肉的基底部,收紧圈套,通电后,利用电能产生的热量将息肉切下来。切下来的标本取出后送病理检查。

什么是EMR?

EMR,即内镜下黏膜切除术(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)。EMR是一种在结肠镜下对无蒂的、平坦的息肉或早期癌症进行切除的新技术。它通过往黏膜下层注射液体(甘油果糖+肾上腺素+亚甲蓝), 将息肉抬起,然后用圈套器将息肉完整圈除(图4)。

图4 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(EMR)

EMR的手术步骤

1. 观察病变的范围及形态,用结肠镜注射针在病变边缘将注射针刺入黏膜下层;

2. 往黏膜下层注入液体(甘油果糖+肾上腺素+亚甲蓝),使病变黏膜与黏膜下层分离,并完全形成隆起。如病变较大,可进行多点注射,以病变黏膜全部分离为准;

3. 退出注射针,插入圈套器,将病变隆起的黏膜连同病变周围的部分正常黏膜一并套入圈套器内;

4. 接通高频电发生器,将圈套器内的病变完整切除;

(图源:太帅图库)

5. 观察创面有无出血,如有少许渗血,可在创面喷洒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止血;也可用钛夹夹闭创面止血。

EMR有什么优势?

1. 在结肠镜下将一些体积较大的、扁平的息肉切除,避免了开腹手术;

2. 可以完整地切除肿瘤,疗效确切,复发率低;

3. 并发症少,创伤小、恢复快、住院时间短、节约治疗费用。

哪些患者适合行EMR?

1.结直肠息肉:包括宽基底的息肉、平坦型息肉、凹陷型息肉、侧向生长型息肉;

2. 早期的结直肠癌: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结直肠癌均可以通过EMR彻底切除。

EMR术后的注意事项

1. 如果是分块切除的,建议术后1个月内复查结肠镜检查,检查是否有肿瘤残余;

2. 大的结直肠息肉癌变的风险较高,如果术后病理报告提示为息肉癌变,需要进一步行开腹手术;

3. 术后发生肠穿孔、肠出血的概率较高,还有部分息肉术后会出现迟发性穿孔出血,所以术后禁食时间应更长一些。

什么是ESD?

ESD,即内镜黏膜下剥离术(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),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结直肠巨大息肉的方法。它通过在病变下方的黏膜下层注射液体(甘油果糖+肾上腺素+亚甲蓝),将病变抬高,然后用IT刀或flex刀在病变的周围和底部逐渐切割,最后将病变完整切除(图5,6)。

(图源:太帅图库)

图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(ESD)手术过程示意图

图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(ESD)

ESD的优势

1. 在切除巨大的平坦型息肉方面优于EMR:EMR一次只能切除一个直径小于2厘米的平坦型息肉,对于直径大于2厘米的平坦型病变,则只能通过分片切除,使肿瘤容易复发,切下来的病变破碎也不能进行准确的病理检查。而ESD却可以一次完整地将巨大的息肉切除下来,减少了肿瘤的残留和复发。

2. 将完整切除的病变组织送做病理检查,可以明确肿瘤的性质和程度。

3. 创伤小、恢复快、住院时间短,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消化道功能,特别适合于全身情况差的老年人。

4. 避免了开腹手术带来的各种并发症,生活质量明显提高。

哪些患者适合做ESD?

1. 巨大平坦型息肉或无蒂的结直肠息肉:超过2cm的息肉,尤其是平坦型息肉;

2. 早期结直肠癌: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、没有淋巴转移的早期癌,可以通过ESD切除,可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;

3. 黏膜下肿瘤:如结直肠间质瘤、类癌等。如位置较浅(来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),通过ESD可以完整切除。

ESD术的注意事项

相关推荐: